返回

第五章 有部电视剧叫做《血疑》  假使重生八十年代

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『作者霍当天提示: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,关掉阅读模式,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】
    板砖单卡收录机的风行,给张邵平、黄振邦两人带来了滚滚利润,并且在其他人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,趁机做大。

    张绍平在香港注册了家名叫大洋贸易的公司,注册起始资金三十万,并且这个数字还以滚雪球般的速度疯狂翻倍着。黄振邦也不甘落于人后,在深圳注册了家公司,叫中港贸易。两人这是要正规化,扩大利益。

    期间,李卫东等人也前后来进货,张绍平根本不用多费口舌相邀,他们进的收录机、磁带等便占了进货量的半数。

    随着贸易额的节节攀升,张绍平总算是心头大定,七月初一结算,骇然发现,资金已然暴涨到一百六十万元。投身贸易才两个月,就赚到了这么多的资本,张绍平乍舌不已。

    后世有句话怎么来着,八十年代靠胆子魄力,九十年代靠人脉关系,二十一世纪开始讲究知识能力。这话虽然不全然是,但也说明了一件事,这年头要赚大钱没点胆子、不敢拼搏、不敢卖命,是不行的。

    想想,他也真够辛苦的,曰曰夜夜扑在贸易生意上,每次回到香港,也就是买个玩具抽空去幼儿园看看妹妹张梦莹,甚至连家里都没时间回,更不消说在家里过夜了。也是,唯有这样大的利润才不枉他一场辛苦!

    “张先生,今晚怎么有空来这里啊?”陈丽红乍见张绍平,忙问候着。

    张绍平从来都是个忙人,不是见这个客人就是见那个客人,到店铺来很少见,起码陈丽红就没见过几次,更不用说晚上了。

    “没事,我就是饭后路过,来看看,你忙你的,不用理我。”

    张绍平在店铺里转呀转,看着货架琳琅满目摆放着的商品,心里就有着一种满足感。

    生意好后,张绍平立马拓展了店铺、仓库的空间,商品也是五花八门,齐全得很。张绍平的重心虽然转向收录机、磁带之类的,但其它的货品利润也相当可观,尤其是牛仔裤、喇叭裤,他并没有放弃这些市场。

    转了一圈,没看到一个人影,张绍平又回到了收银台,道:“红姐,这店铺没啥生意,就下班了吧,别在这耗着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可不行!我拿那么多工资,偷懒不干活,这不是亏你的钱吗?”赵丽红闻言,摇头不肯。

    张绍平不知怎么说好,这年头内地的干部工资不过30元多点,外企月平均为150元,少数有200甚至300、500不等,而张绍平给唐爱军、赵承平两人600元,赵丽红500元。这可比工资最高的外资企业还要多,高薪刺激下,赵丽红几人简直比张绍平本人更要关心他公司。

    张绍平无话可说,想想也就随她了,刚想走,却见一群群打工妹、打工妹叽叽喳喳说着话,从各个工厂区鱼贯而出。

    “哎呀,电视要开始了!”赵丽红惊呼一声,慌忙搬出一台彩色电视。

    这是哪门子事?张绍平完全摸不着头脑。他倒是说过,为了多吸引些客人的眼光,每天定时放电视给过往行人看,但也用不着这样激动啊!

    店门口摆一张桌子,电视机放在上面,一群男女很快围了过来,在电视机前席地而坐。没一会儿,大门口便被围个水泄不通,里里外外尽是人。

    幸好,这些人里也不全是只为了看电视的,还会买点零嘴尝尝,陈丽红倒是忙得乐呵呵的。张绍平相当无语了,好好的一个批发店,现在变成功能齐全的杂货店了。

    “电视开始了!”

    不知道谁喊了一声,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一下子全消,所有人都伸长脖子、瞪着眼睛,全神贯注盯着电视机屏幕,大气不喘一口。当然这些人里不包括张绍平,来到这年代,他一直很少看电视,电影更是没看过,全心花在赚钱上。

    张绍平摇了摇头,便想回去休息,却见唐爱军不知什么时候到了店铺,正站在老婆的身边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。他便随口问道:“看什么电视啊,这么多人看!很好看吗?”

    “好像叫《血疑》吧。”唐爱军有点不确定道。

    “就是《血疑》。”陈丽红插嘴道。

    “哦,《血疑》......什么?《血疑》?”张绍平刚哦了一声,突然反应过来,不由声音大了起来,惹得一众青年男女大为不满。

    “是啊!是部曰本电视剧,光夫很帅,幸子也很漂亮呢。”

    赵丽红疑惑的看着张绍平,不知道他为什么反应这么大。

    真的是《血疑》!张绍平大为惊喜,瞬间抓住了一个天大的商机,他急忙问道:“这部电视剧播放多久了?”

    “刚开始播放四集呢。”

    “太好啦!”张绍平乐了,笑容满面的离开。

    赵丽红满脑子疑问,嘀咕道:“张先生怎么这么高兴?难道他也喜欢看《血疑》?也喜欢幸子?”摇了摇头,她想不明白便不想了,又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。

    《血疑》,来自曰本的舶来品,在张绍平的印象中,这部电视剧在内地创造了空前的轰动,也让大众知道了什么叫“名人效应”。

    如果张绍平没记错,当《血疑》播放后,满大街尽是“幸子头”,“幸子衫”、“光夫衫”、“搭到茂包”,其中影响甚至比《上海滩》更为深广。

    这是一块大蛋糕,根本没人注意到,但张绍平深知,如果历史不变,很快就会有个针织厂组织生产所谓的“幸子衫”了。他必须抓紧时间,抢先机,甚至建立个制衣工厂。

    所谓“幸子衫”其实就是蝙蝠袖衬衫,“光夫衫”就是高领毛衣,这些衣服在国外常见得很,但在这时的中国,却很新潮、很时尚。

    张绍平第二天向唐爱军三人交代一些事宜后,便匆匆回香港去。

    这时候的香港正努力向着世界金融中心、亚洲文化中心的目标迈进,产业已基本完成转型,是个名副其实的自由港、零关税区,服务业空前发达。

    而台湾正是太子爷蒋经国当政,还没有所谓明煮自由后的党派恶斗,所有人齐心协力大搞十大建设,进行经济转型。蒋经国创造了台湾的繁荣,制造业异常发达,“台湾制造”行销全世界,高居亚洲四小龙之首。可是,因为两岸还没破冰,台湾的企业根本无法进入大陆市场分一杯羹,只能干瞪眼。

    张绍平在深圳注册了一家服装公司,名为汉唐风行,前期注资100万人民币,对外宣称这是第一期初始资金,后面还会陆续注资,直到公司资本达1000万元。这是放空话唬人的,但这架势却要摆出,气势要做足。

    “你想找我们帮你代工?”

    台湾某杂牌服装公司的陈老板问道。

    张绍平很肯定的道:“没错!”

    “30万的单子太小了,不值得做,如果是50万港元的话,倒是可以考虑。”陈老板皱眉道。

    这是张绍平联系的第十三个台湾服装制造公司。他找的公司都是中小企业,没有自己的品牌,愿意代工,但真正有意愿合作的仅此一家,其它的都忙乎着争夺台湾本地大企业的单子,对于张绍平的合作想都没想就拒绝了。

    这位陈老板没当场拒绝,张绍平顿时知道有戏了。

    “如果这笔单子谈成功,后面的才是大头。”张绍平面不改色道:“我知道你的公司主要帮别人代工,但在台湾,像你这样的中小企业不下百家,竞争异常残酷。而我的公司主要和大陆贸易,成衣全卖到那里去,有固定的销售渠道,完全不怕没销路。这样的好事,你不做的话,我相信会有别的公司感兴趣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怎知道你是不是拿话骗我?”陈老板已然心动了,便犹豫着说。

    “搞外贸这行的谁不认识我小年轻张绍平?你可以随便去问问,我张绍平和大陆那边的贸易量有多大!我敢说,现在一个月的交易额都不少于两百万港元。”张绍平充满自信,说话铿锵有力。

    这也不用去问,陈老板心中自然有数,他想了想,一咬牙,迎着张绍平灼灼的目光拍桌道:“张老弟诚意十足,既然都这样说了,陈某人干了!”

    “你一定不会后悔的!”

    张绍平笑了,笑得很灿烂,他知道自己打根基的计划差不多成功了一半。

    这年头,台湾企业还没有三十年后的暮气,企图心相当强。尤其中小企业,为了生存,做活做强,连老板都满世界四处去寻找机会,开发市场,很少会待在台湾。大陆改革开放后,市场逐渐打开,台湾的商人立马像闻到血腥味的鳄鱼蜂拥在香港,打算借香港这个跳板北望神州大地。

    张绍平一开始就知道,自己根本不愁找不到代工工厂,那只是迟早的事。但时间就是金钱,他可不会扯皮浪费时间,只要找到愿意代工的,哪怕付出多点代价,他也是愿意的。

    张绍平的野心很大,他第一步先是找家成衣制造工厂代工,先把必然会抢购一空的“幸子衫”、“光夫衫”投入内地市场。第二步,便会拿着新成立的千万大公司这个噱头去东莞圈地插旗,争取优惠,建立工厂。第三步,便是借着衣服大卖的风潮,堂而皇之的把衣服进入国营百货商场销售。第四步最重要,在内地树立衣服高档品牌,辐射港台亚太地区。

    作为后世人,张绍平比任何人都清楚,没有自己的核心品牌,仅是代工加工或贸易,前途是黯淡的。最好的例子,后世的台湾中小企业就是反面教材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